这是描述信息
全球供应链

百校研究生颂百年(136)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 走进蔡旭院士的“小麦人生” 

详情

  原标题:百校研究生颂百年(136)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 走进蔡旭院士的“小麦人生”

  在中国农业大学农学楼前的雪松下,巍然屹立着一尊老人铜像,他右手拄着手杖,眼神坚毅。他,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一生献给共和国小麦事业的蔡旭院士。在与祖国风雨同舟的漫长岁月里,蔡旭院士投身祖国小麦科学研究事业,教书育人,服务农业生产,谱写了一部精彩不朽的“小麦人生”。

  蔡旭先生(1911-1985),是我国著名的小麦遗传育种及栽培学家,农业教育家,小麦杂交育种的开拓者,新中国小麦育种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从事小麦教学、科研、生产服务五十年。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并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加入中国。

  他待人宽厚,知人善任,奖掖后辈,组建了抗病、高产、优质、杂种优势利用等综合发展、团结协作的小麦工作团队。他是一个实干家,是农业技术为生产服务的带头人,是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典范,是农业生产的好参谋,他把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将全部心血倾注在自己的小麦人生中。

  蔡旭的求学阶段,正处在20世纪初旧中国社会动荡的时代,他从始至终保持认真不松懈的学习精神,注重从实际体验中求新知,注重点滴积累,并一以贯之。

  1911年,蔡旭出生于江苏常州的一个农桑耕读之家。从小就明白衣食的来之不易,这在他心灵里播下了知农爱农的种子。父亲严格的家教使他从小养成了正直、淳朴、坚毅和进取的品格。

  1924年-1930年,蔡旭先后就读于江苏无锡梅园工商中学和省立无锡中学。“由小学而中学而大学……,我之求学一向抱着认真不松懈的学习精神,与师生共同研习,从实际体验中求新知,点滴所积,对于日后业务之进行上裨益不少。”

  1945年,蔡旭在四川农业改进所工作期间,考取了赴美留学项目留学生,专攻作物育种,并收集大量种质资源。

  蔡旭是一位农业教育家,先后在南京中央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农业大学精心耕耘五十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农业科学技术人才,为新中国建国后小麦育种工作培育了大批人才。

  南京和重庆中央大学:1934-1939年“任中大农学院助教......,大部时间则致力于小麦育种工作”。一边继续任教,一边坚持育种,竭力保存小麦品种原始材料。

  北京大学农学院:1946年夏秋由美归国,“因鉴于华北小麦改进之重要,遂毅然应北大之聘”,舍弃夫人养蚕之专业,携家北上出任北京大学副教授。

  北京农业大学:国家决定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三所大学的农学院合并,组建北京农业大学。蔡旭随着院系调整来到新成立的北京农业大学,开始了他在农大36年的执教生涯。在这几十年风风雨雨中,他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为农大、为我国农业求生存求发展。

  主持制定了新中国农业院校农学系第一个教学计划。他指出,新中国的农业教育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强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注重学生的全面培养,注重严格的基础训练,培养生产观点、劳动观点和社会责任感。

  主编教材。主编《植物遗传育种学》和《作物育种及良种繁育学》等。参与编写《中国小麦栽培学》和《普通遗传学》。

  组织全国遗传育种进修班。1955年,蔡旭担任班主任组织全国作物育种进修班,他广泛邀请国内外一流学者开展授课,倡导“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精神。进修班学员有卢永根、王琳清、李晴祺、卢少源、康春林等,他们在日后慢慢的变成为我国农业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教育和科技部门的领导者。

  桃李满天下,“播种”小麦育种人才。他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人才辈出,很多学生已成为知名专家和学者,成为农业领域的中坚力量。

  关爱学生,言传身教。他为人谦和,和学生很有亲近的师生关系,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学生。

  蔡旭的科研之路充满辉煌和艰辛。他热爱祖国,在美留学期间,他大量搜集小麦种质资源;他勇于开拓创新,选育小麦抗锈品种,开展杂交育种;他淡泊名利,无私地把小麦种质资源和杂交后代分发给兄弟单位;他刚正不阿,从始至终保持着科学家的坚持真理的风范。

  选育南大2419。自1934年至1945年,他师从金善宝教授,先后鉴定筛选南大2419、矮粒多、川福麦等,并开始在成都平原推广。其中南大2419在解放后年种植培养面积近亿亩,曾是我国种植培养面积最大,推广范围最广,使用时间最长的小麦优良品种。

  建国前夕赴美搜集珍贵种质资源,建立种质资源库。1945年,蔡旭赴美学习时,每到一处都尽量搜集小麦品种和育种资源。至回国时,他搜集到的材料竟达3000份之多,这为建国之初我国的小麦育种事业奠定了重要的种质资源基础。(庄巧生在其主编的《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中,对蔡先生搜集种质资源的评价:“在我国小麦育种史上,1931年、1946年曾有过两次大批量搜集国外种质资源的活动,前者是政府行为,后者是著名小麦育种家蔡旭的自发行动,都对随后的新品种选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

  筛选抗锈良种。1950年,全国小麦条锈病大流行,导致我国小麦严重减产,而在农大小麦试验田和农村示范田的被农民称为“农大号头麦子”却青枝绿叶一尘不染。农大1号、2号、3号成为北部冬麦区第一批抗锈丰产良种,主导了北部冬麦区第一次品种更新换代。

  繁荣育种事业,巩固国家粮食安全。建国后,蔡旭继续主持培育完成了北京市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的小麦品种换代。首先是育成抗锈病、抗倒伏、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的农大183和农大36,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大面积推广。随后在60年代中期育成农大311、农大 45及其选系“东方红1号、2号、3号”和“农大139”,取代了“农大183”等,成为华北北部的主栽品种,在70年代常年种植面积达1300万亩。至1985年,北京市小麦产量从建国初期的亩产62斤提高到512斤左右。

  开创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先河。蔡旭是我国小麦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杂种小麦是一项难度极大而前途未卜的研究课题,育种工作者对这项研究课题的信心时起时落。蔡旭认为,越是在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有人坚持下来。

  1965年,他组织小麦协作组,每年进行考察和交流。1982 年 9 月,他主持召开了全国协作攻关会议,把全国有志于此项研究的单位进一步组织起来,鼓舞起大家的斗志,使这一条战线又活跃起来。

  向实践学习,传承调查研究传统。深入调查研究,向实践学习,向农民学习,不断丰富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及生产,验证和获得新法育新种促增产。蔡旭主编书籍《四川小麦之调查与研究》,撰文《华北老农防旱斗争的经验》、《拜农民为师,为农业多出力》等,将农民经验上升到理论水平。

  胸怀家国,倡导开放育种精神。蔡旭认为育种工作是为人民造福的事业,他主张“开放育种”。自1950年始,他就将900余份小麦育种的原始资料分发给16个省市的育种单位使用。其后,又将杂种第三、四代甚至第六代材料分发给兄弟单位。后来,兄弟单位从中分别选育出北京5号,华北187、石家庄407、太原116、太谷49等13个优良品种在生产上应用。

  他所引进的小麦种质资源和培育的优良品种,在我国小麦育种事业中继续发挥着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推广的第二、第三轮冬麦品种中,有数百个其亲本中均有胜利麦、早洋麦、南大2419或农大183等血统。

  蔡旭院士是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亦是社会活动家,他当选人大代表,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兼任社会学术职务,组建小麦顾问团,为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开拓了我国科学家顾问团服务生产的先河。

  蔡旭曾兼任的学术职务有:北京市科协副主席、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副所长、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农业部全国小麦顾问组副组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农业专业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物学会理事长,北京市小麦科学技术顾问团团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编委会副主任、“作物学报”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国家发明委员会特邀审查员等。

  北京市委、市政府于1979年初组织成立了“北京市小麦科学技术顾问团”,蔡旭任团长,顾问团作政府的参谋,实现京郊小麦年年增产。这一创新,带动了北京市各个行业专家顾问团成立,为促进首都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科学规划的制定,组织各类科技学术及社会活动,兴办学术刊物,开展科普活动,深入实际考察调研,提出建议,为北京和国家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1980年蔡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蔡旭曾谈到他为何需要加入中国。

  1979年他正式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说:“卅年来,在党的不断教育和培养下,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科学工作者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没有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经过党的教育,使我认识到一个人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及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忘我地钻研业务,并将自己的技术及本领献给国家献给人民。”

  实际上在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10月,蔡旭在自述“做事”一节中就表示,“此次新大学成立,切盼……俾得及早达成为人民服务之任务”。从那时起,“为人民服务”就成为他小麦人生的不竭动力;50年代,蔡旭有三次表达过加入中国的心愿,1954年他当选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讨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时同样表达了加入中国的心愿,并撰写发表了文章《为宪法草案而欢呼》。

  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优越,不仅从我国历史,从国际历史经验来看都是唯一正确的道路。我经历了新旧社会两个社会,也亲身体会了资本主义社会,但我确认社会主义社会好。”

  蔡旭先生去世后,关于他的各类纪念、记述、探讨研究文章很多,约80篇,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先生的人格魅力。

  1989年,在校内外35个单位950人的自发捐赠下,蔡旭教授纪念铜像落成,是北京农业大学第一尊院士铜像。

  庄巧生、鲍文奎夫妇、李竞雄、马藩之、杨作民、戴景瑞、李丕明等在揭幕仪式上与王洁合影

  2013年,常州市档案馆与中国农业大学、蔡旭院士亲属在蔡旭故居举办 “蔡旭院士生平展”。

  2018年,《蔡旭纪念文集》正式出版,文集为上、下两卷,共七篇;同年,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蔡旭项目启动。

  2021年5月12日,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举办蔡旭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

  “爱国、敬业、为学、爱生,以农报国,以农兴国”。缅怀先生的丰功伟绩,学习先生的高尚品格,我辈应该时刻秉承农大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家粮食安全,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再添新功。

服务热线

010-87576181

关于乐鱼体育下载     |    乐鱼体育下载最新版     |    全球供应链     |    合作伙伴     |    新闻资讯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邮箱:dfkc@toplier.cn

版权所有◎乐鱼体育下载最新版_乐鱼体育下载手机app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京ICP备20210291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