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 发布时间:2024-01-28 09:38:50
- 作者:新闻资讯
- 发布时间:2024-01-28 09:38:50
- 作者:新闻资讯
一场秋雨过后,气温骤然下降了好几摄氏度。西藏当雄县的茫茫草场已泛金色,成群的牦牛慵懒地摇着尾巴,低头咀嚼着鲜草,享受着冬日前的美好时光。
“等草场全部变黄,牦牛将被带进牛舍,等明年开春水草丰美了,再出来放牧。”56岁的牧民曲嘎望着看不到边际的草场说。
牦牛,是青藏高原独具特色的牛类品种,能适应高寒、缺氧等严酷的生存环境,是牧民们重要的经济来源与亲密伙伴。在现代农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农牧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今天,如何开发利用好珍贵的牦牛资源,让牦牛产业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记者走进当雄县广袤的牧区,在牧民身上感受牦牛产业的魅力所在。
“以前,牧民们对于养殖技术,怎么育肥、如何销售经营等完全一窍不通。各家通常只搭建一个简易畜棚,让牦牛在草场上吃草。虽然牦牛数量不少,但品质不一,收入很不稳定。”在宁中乡堆灵村的家中,曲嘎向记者娓娓道来。
如何推动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方向发展,让牦牛产业为牧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集约化、科学化养殖模式必不可少。“2017年5月,当雄县政府投资20万元帮我家修建了标准化的牛圈、饲草库和防疫室,还打了一口水井。”曲嘎说,县里的畜牧兽医站也会定期派兽医上门传授讲解养殖技术,帮大家解决各种难题。
2017年,当雄县开始推动家庭牧场建设。家庭牧场以农牧民自愿组建为原则,以联户或单户为单位,采取半舍饲和强度放牧相结合的方式,大幅度缩短了牦牛的生产与生长周期,走出了一条适合牧区发展的集中养殖新路子。
“通过这几年家庭牧场的建设,我不仅掌握了标准化养殖技术,还学会了怎么经营管理。每年牦牛出栏前,要经过3个月左右的育肥,平均达到370公斤才可出栏。这样算下来,每头牦牛平均增重75斤,净增收2000多元。”曲嘎高兴地说,去年,他家在牦牛牧场上的收益达到30多万元。
吃得好才能长得壮。为解决牦牛口粮问题,当雄县投入210余万元,修建了集装化智能牧草生产厂房,牧草日产量可达8吨至10吨,有效解决了全县牧草资源短缺问题。
“今年,全县已成立26家家庭牧场和3家育肥专业合作社。”当雄县政协副主席、农业农村局局长索朗多吉介绍,截至9月已完成育肥出栏牦牛1421头,出栏率由过去的15%提高至20.3%,累计增收288.32万元。
添加饲料、清理牛粪、检查小牛犊的生长情况……正午时分,对于当雄净土牧场郭庆场来说,是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候。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37岁的龙仁乡郭庆村村民次仁桑珠,提及如今生活有什么变化时,这位身材魁梧、面色黝黑的藏族汉子露出了笑容:“以前家里养了40多头牦牛,一年下来只能卖出去2头至3头,收入仅能维持家中正常生活;如今在净土牧场工作,每个月有5400元的保底工资。家里有了积蓄,生活也一天天好起来了。”
郭庆场管理员扎西次旦解释说,公司鼓励附近村民把草畜平衡指标内的牦牛以每斤20元价格入股牧场,并占有相应股份,每年可拿到12%的分红收益。对于超载部分的牦牛,公司一次性买断。如此一来,不仅养殖的集中度极大的提升,牦牛肉供给能力增强,且有利于维持当雄县的草畜平衡,也给每位牧民吃下了“定心丸”。目前,郭庆村全村共入股1804头牦牛,入股金额为750.37万元,入股分红金额达90余万元。
为深挖牦牛价值,做大做强牦牛产业,当雄县为每头牦牛办理了“身份证”。全县满3岁的20.5万头牦牛佩戴上了芯片耳标,年龄、健康情况等信息实时传送到县牲畜信息库中,实现了精准管控。
牦牛屠宰、运送是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过去,受加工、运输、冷链等因素制约,西藏牦牛产品很难走出高原。如今,随着西藏道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当雄县“有身份证”的牦牛肉排、鲜肉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各种牦牛休闲食品也受到广泛青睐。当地还运用信息化和现代化营销手段,建立包含线上、线下的“立体”销售模式;投资300余万元研发了牦牛骨鲜味汁、鲜味精等10余款食品调味剂,深耕餐饮产业,扩大当雄牦牛的品牌知名度。
牦牛绒围巾、服装、帽子……在当雄县高原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展厅内,负责人为记者介绍着各式牦牛制品,“这条牦牛绒围巾要用到7头至8头牦牛身上的绒毛,一条市场价超过3000元,如果加入潮流元素和设计,将超过1万元”。
如今,当雄的牦牛产品日益丰富,产品附加值逐步提升,当雄牦牛这张名片也被慢慢的变多人熟悉认可。“当雄县将积极申请国家级牦牛产业园区,引进牦牛繁育、养殖、生产、加工、销售等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计划到‘十四五’末期产值将达到10亿元,由此推动牧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索朗多吉和记者说。
版权所有◎乐鱼体育下载最新版_乐鱼体育下载手机app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京ICP备2021029137号-1